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监管措施更加严细的双重培育之下,长久以来缺乏国家层面规划引导的保健食品产业将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属于保健食品这支野百合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
对中国营养保健食品产业来说,2016年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一年:8月19~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健康产业的发展勾画蓝图。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使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备受激励。
同时,2016年也是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全面迈向规范的一年:3月,冬虫夏草保健食品试点被叫停,曾经风光无限的“极草”退出市场;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开展了保健食品、配制酒、玛咖制品三类食品非法添加、非法声称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向行业乱象出重拳;汤臣倍健、交大昂立等知名企业被纳入国家总局《2016年重点抽检食品企业名单》,重视抽检和信息公开的监管方式迈向常态化;随着新修订《食品安全法》步入实施阶段,酝酿已久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出台,相关配套文件相继公布……“保健食品产业的生长正从杂乱无章走向规范,鱼龙混杂的情况将得到改善。”行业专家如是评价。
那么,2017年,这些政策法规的落地实施将给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政策红利开启“黄金十年”发展
虽然只有短短20年的行业发展史,但头顶银发经济和健康经济两项光环的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却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有数据显示,2010~2015年间,中国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实现年均增幅10%~15%,至2015年,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元。而2009~2015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仅约为4.0%。
在去年9月发布的胡润品牌榜上,医药保健食品行业入围10家,分别是云南白药、同仁堂、东阿阿胶、天狮、三九、汤臣倍健、片仔癀、修正、九州通及仁和,其中云南白药以品牌价值226亿元位列榜首,同仁堂以品牌价值130亿元位居第二。
巨大政策红利的释放无疑激发了营养保健食品产业的新活力。《纲要》提出的具体战略目标之一,即:“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制定了“2015~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超过8万亿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的指标。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秦小明认为,《纲要》的出台以及国家着力加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今后十年将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保健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美国、日本膳食补充剂市场渗透率分别为85%、70%,而中国仅为20%;2013年中国人均保健食品消费支出为美国的1/5、日本的1/6。”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王鹤松同记者分享了一组数字:统计表明,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指出,中国慢病患病率为24.5%,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86.6%,导致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近70%。“由此可预见,中国营养保健食品产业成长空间巨大。”王鹤松说。
严格监管引导行业走向规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保健食品批文15000多个,生产企业2600余家,“多、小、散、乱”一直是行业痼疾。特别是一些企业打“擦边球”的恶性营销严重影响了保健食品行业的正面形象,破坏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合规的优秀企业深受其累,迫切希望推动行业变革,走规范化发展之路。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贾亚光表示:“我国保健食品脱胎于20世纪80年代的保健药品,那时解决温饱后的百姓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鉴于这一特殊背景,监管部门的态度一直是‘边发展边规范’。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开始推动我国营养保健食品产业从‘发展中规范’向‘规范中发展’转变。”
国家总局食监三司副司长张晋京在去年12月于昆明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对于保健食品的监管体现了“研发——许可/备案——生产——经营——食用”全过程管理的理念,是注重安全性、质量可控性和功效性的监管。
有业内人士指出,“双轨制”看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准入要求,实际上却强化了监管力度,更加强调企业的主体责任。《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注册申请人或者备案人应当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溯源性负责,材料虚假不予受理并给予警告,以不正当手段取得保健食品注册证书的,撤销证书处以罚款,且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